海西枸杞: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多赢之路

中国林业网 http://www.forestry.gov.cn/2017-07-14来源:中国林业网
【字体: 打印本页

  2008年以来,在青海省“生态立省”战略下,几年的时间,海西州枸杞从零星种植跃进到2.7万公顷,成为继宁夏之后中国第二大枸杞种植区。
  地处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部的海西州,其主体为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的柴达木盆地,北靠阿尔金山、祁连山,南依昆仑山,可南通西藏,北达甘肃,西出新疆,是青甘新藏四省区交往的中心地带。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八大沙漠之一,也是青海省沙化面积最多、治理难度最大、保护任务最艰巨的地区。地处柴达木盆地的海西州经过多年的努力,初步实现了林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双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摆脱了生态建设破坏、治理、再破坏、再治理的困扰。而其中最让人惊奇的就是通过大力发展枸杞产业,探索出了一条高原生态防护、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的多赢之路。
  枸杞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2008年以来,在“生态立省”战略下,几年的时间,海西州枸杞从零星种植跃进到2.7万公顷,成为继宁夏之后的中国第二大枸杞种植区。这里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洁净的空气、土地、水质以及富含钾、氮等成分的土壤,使柴达木枸杞品质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其黄酮、总糖、多糖、氨基酸总含量都分别比其他产区高30%、12%、10%、9.8%,枸杞干果产品先后通过了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有机转换产品认证,以及欧盟、美国、日本等有机认证,产品远销欧美和亚洲地区,有机枸杞的出口量占到全国的90%。
  柴达木盆地是枸杞原产地之一,这里发现了10多种原生枸杞,存活的还有树龄在300年以上老树,其中野生黑枸杞十分珍稀,药用价值远超其他品种。但过去远没有形成产业,全州只有几个农场零星种植,每个农场种植的也不过几百亩。
  从2008开始,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州委州政府决定把枸杞作为海西州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从政策扶持、科研推广、标准及规范化建设入手,各级政府通力合作、集中发力、精准施策,通过种苗培育、基地建设、龙头带动、建立园区等,短短几年时间,就使全州枸杞种植面积发展到了3.3万公顷(含4666.67公顷枸杞生态林),年产量达5.83万吨,年出口量稳定在800-900吨之间,为青海省名列前茅的出口创汇农产品,据国家质检总局测评2015年其品牌价值达80亿元人民币,枸杞产业产值占了海西州一产近50%的比例,占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近30%。
  同时大力发展枸杞加工,除枸杞干果、鲜果外,现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还有枸杞浓缩汁、枸杞饮料、枸杞酒、食用枸杞干粉、高档枸杞油、枸杞蜜以及色素、多糖、枸杞酵素等,系列产品已达50余种,一条种植、研发、精深加工、储仓、销售完整的产业链基本形成,有效地提高了产业的附加值,现产业综合产值已超过60亿元。
  青海诺木洪农场以5533.3公顷的成片枸杞创造了吉尼斯之最,每年的产值超过8亿元;青海康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前年为一个农户结算枸杞收购款就达92万元;格尔木市大格勒乡龙羊村,因种枸杞,家家户户都住上别墅,开上了小轿车。
  生态效益显著
  枸杞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其生态效益也非常好,特别是节水、防风固沙、改造荒漠意义重大。
  枸杞属旱生灌木,抗旱、耐盐碱,是海西州理想的经济和生态兼用树种。大面积的枸杞、梭梭、白刺林在防止沙化和水土保持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环保作用,可巩固绿洲,改善沙化土地和盆地整体的生态环境,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在节水方面,枸杞效益比大田作物高,需水量比大田作物少,在大水漫灌条件下枸杞全年的用水量在800-900m3/亩之间,是小麦用水量的70%左右。枸杞农艺操作、投入产出比方面适宜实施节水灌溉,采用滴灌后枸杞需水量为230m3/亩左右,节水700m3/亩左右,节水率达80%,吨水效益提高328%。种植3.3万公顷枸杞年可节水3.5亿立方米左右。这对水资源十分稀缺的柴达木盆地显得尤为重要。
  枸杞良好的防风固沙功能使居住在沙源风口的农牧民群众直接成为其生态效益的受益者。笔者在都兰香日德镇小夏滩村了解到,该村是2004年从海东地区整体搬迁到原香日德农场小夏滩,而该地处在香日德地区西风口,三面全是荒滩和沙漠,冬春季节整天刮风,刚发芽的青苗时常被风沙掩埋。村民们只靠微薄的收入和政府的救济勉强度日,绝望的村民想到了再次搬迁,是政府加强生态治理发展林沙产业的政策帮他们摆脱了困境。2011年开始,小夏滩村在政府引导下调结构转方式,坚定不移发展枸杞经济林。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靠种枸杞走上了致富路。如今的小夏滩村村民向沙漠要耕地、要效益,脚踏实地发展枸杞产业,已经实现了人进沙退的目标,村民人均收入也达到了万元以上。过去的风沙滩如今变成了金银滩,用村民的话说就是“小夏滩变成了金夏滩”。
  诺木洪地区的宗加镇枸杞林与乔木防护林结合形成的防风固沙天然屏障,使过去的不毛之地逐步被绿色植被所代替。“这里的年降水量从39.0毫米增加到58.51毫米,6级以上大风由年均54次下降到不足20次,空气质量也是大大改善,我们这里也被誉为高原上的‘沙漠绿州’、‘瀚海明珠’。”地处诺木洪地区的诺木洪农场场长党永忠自豪地说。
  德令哈市柯鲁柯镇和怀头他拉镇有机枸杞标准化出口基地原本是一片荒漠,地表植被生长稀疏,环境蛮荒苍凉。如今5333.3公顷枸杞一片片,一排排,一行行,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让这昔日的荒漠变成了绿洲,不仅经济效益显著,其生态效益更是让人惊叹。
  社会效益凸显
  在海西,枸杞产业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农业产业,还是集聚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
  首先是林下产业。因枸杞种植而带动枸杞鸡、枸杞羊、枸杞花蜜、枸杞配方饲料等林下产业的发展,成为海西州资源循环利用、环境友好型的循环农业的产业泵之一。
  其次是加工业。枸杞种植的发展吸引了一大批工商资本投身其间,并不断研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如今开发产品已达50余种,为海西生物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带动加工包装业、物流业、服务业、旅游业等发展,加快了农业“收集整理二连三”的产业融合。
  第三是活跃了海西、海东、海北等省内劳务市场,解决了社会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增加了农牧民收入。2015年全州枸杞采摘实现劳务收入5.17亿元,人均收入达到0.68万元。
  在采访中,我们被海西人贫则思变、不等不靠、理性选择保护与发展之路的精神所震憾。不仅感受到了枸杞带给农牧民丰收的喜悦,感受到了枸杞带给海西州的巨大变化,更是感受到了高原荒漠变为绿州的神奇。海西枸杞,不仅体现了其重要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并且从“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来看,无疑是当前海西州发展的一条长久的多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