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林下”有条脱贫路

中国林业网 http://www.forestry.gov.cn/2017-09-01来源:林改司(木行办、产业办)
【字体: 打印本页

  生态立省的江西,从来不缺绿。我省森林覆盖率高达63.1%,位居全国第二。
  既要生态美,又要百姓富。我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统筹大生态与大扶贫,既让贫困地区生态得到休养生息,又在生态建设中让贫困群众得到更多实惠。2012年3月,我省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林下经济的实施意见》,五年来林下经济蓬勃发展,百姓致富门路多起来,全省参与林下经济的农户318.16万人。特别是2016年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参与林下经济建设的贫困人口达40.45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5.67万人;2016年全省林下经济总产值469.53亿元。林下经济实现了“不砍树、能致富”,巩固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为加快富裕美丽幸福江西建设开辟了一条新路。
  产业发展模式得以创新,农民致富门路明显拓宽
  为鼓励农民发展中药材种植,德兴市财政设立中医药发展专项资金,对中药材种植每亩补助300元。脱贫后的彭永定、郑均卫告诉记者,他们在公司打短工学到了技能后,发展了掌叶覆盆子种植,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全家过上了无忧的日子。
  在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通过就业获得劳务收入,通过承包获得经营收益,通过入股获得分红等,增收渠道呈现多样化。
  弋阳县的林下经济是以雷竹产业为主,全县种植雷竹7.5万亩,靠发展雷竹系列产品,扛起了精准扶贫的重仼。据县林业局负责人介绍,全县共聘请贫困户季节性用工5100余人,户均年增收4.31万元,被评为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县。在发展雷竹产业上,创新出“五统一分”的精准扶贫模式,即统一租地、统一整山、统一调苗、统一栽种、统一管理,适时分户经营,深受村民好评。
  在“中国葛之乡”横峰县,除了大面积的葛根基地外,该县还利用丰富的林地空间,发展了蓝莓、蕨菜、笋、药、菌、菜等多种林下种植基地,林下还有畜牧业和森林旅游,实现了“林种”“林游”“林养”相结合,形成宽空间、多内涵的发展模式。
  多种经营带动贫困户致富,国有林场复合经营丰富多彩
  近年来,我省林下经济产品种类不断丰富,兴起一批“林药”“林油”“林蜂”“林养”“林苗”“林菜”“林游”等发展模式,林下种植品种多达150余种,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今年41岁的德兴人吴晓春,2012年以每亩80元的价格租赁荒山荒坡1500余亩建家庭林场,从事黄栀子种植业和养殖业。目前,她已种油茶580多亩,林下套种黄栀子和上百亩红叶石楠,同时,还林下养鸡、水库养鱼等。去年,黄栀子销售收入120多万元,带动周边36户70余人在基地打工,建档贫困户18户脱贫。
  “今年5月,黄栀子花盛开期间吸引了3万多游客,他们在这里采摘、买土鸡蛋,现在一到周末就来很多游客,上半年光这几项就有20多万元的收入。”吴晓春兴奋地说道。
  国有林场改革完成后,一些林场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林下种养、森林旅游等复合经营,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巩固了林场改革成果。
  “全国十佳林场”贵溪市双圳林场近年来发展以避暑、度假、疗养为主的生态休闲游,职工和林农已投资兴建农家乐和民宿10余家,同时,由职工合股组建了集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水电开发以及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种植等为一体的“江西省上山旅游开发公司”,兴办了竹笋、香菇、茶叶等林下产品加工和销售点,吸纳30余名妇女和贫困户从事产品分拣和包装,每月可为他们带来近千元劳务收入。
  林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得到更好保护
  通过几年的林下经济发展,我省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森林资源向综合利用森林资源、林地资源、森林环境转变,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发展林下经济,实现由木材利用为主向非木材利用为主转变,从而促进了林木资源休养生息。
  铜鼓县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林木砍伐量由2010年的11.2万立方米锐减到2016的1.48万立方米,每年递减25%以上。万安县毅丰生态庄园林下放养的藏香猪,喜爱森林阴湿凉爽环境,所产生的粪便都在林中,给森林补充了大量的有机肥。
  林下经济产业,实质上是充分利用林地空间和森林环境开展复合经营、立体利用。(记者 刘芝毅)